作者:林文綺 (應用劇本實驗室創辦人暨營運總監)、高正軒 (應用劇本實驗室設計研究員)
摘要
台灣醫院建築設計首次挑戰「劇本導引合作設計 Scenario Oriented Co-Design」,在醫院規劃階段,以全尺寸白模原型佈置未來醫院大廳場域(可調整之舞台佈景),並考慮不同形式的劇本進行演習(經過設計的白模道具與劇本),協助醫療、社工、建築、設計、資訊等專業人士(真實演員)進行對話;合作設計演習活動能於真實情境下驅動現有的經驗,取得意見回饋,除了可削減不同領域溝通鴻溝,更於規劃階段以有限的資源,收集平衡不同的需求,進行有效創新。
緣起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在建築空間規劃階段,進行醫院原型模擬與創新設計工作坊活動,該工作坊由 MIT 研究室(Mockup,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Lab) 於2011年5月份展開研究與導引工作,透過不同階段設計的導引道具與劇本,不斷地與相關醫護人員、社工、病友團體對話,取得癌症醫院活動的關鍵議題、行為模式與需求;建築師巧妙地轉換這些議題需求為醫院各區域空間作設計規劃,並於9月份現址整地空檔期間,佈置露天1:1全尺寸的空間,廣邀醫護專家、建築師、資訊等先進,進行包含主入口、希望光塔、翠微生活街、門診區及醫院大廳緊急災難五大劇本的模擬活動,收集意見、驗證方案,持續為提升病人療癒環境之整體品質,並打造具前瞻未來的癌症醫院而努力。
緊急災難演習
醫院緊急災難應變計劃與演習在過去的醫院建築設計中,皆是於硬體設備建置完成後才規劃進行演練,空間設備既定,往往醫護人員僅能於其中進行活動調整與適應,但若於建置設計前訪談需求,又僅能於有限的時間,以回憶的方式給予意見,無法因應情境空間,驅動真實臨場經驗的反應與回饋,加上負責規劃空間的建築師與現場主要的用戶醫護人員、社工、病人家屬,彼此對醫療流程、病人觀感與空間感的資訊不對稱,無法精確對話,因此 MIT 研究室在本次全尺寸原型模擬設計中,以台灣醫院建築設計首次挑戰「劇本導引合作設計 Scenario Oriented Co-Design」的方式,在設計階段即規劃「癌症醫院緊急災難應變劇本」,邀請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石富元醫師與其急診室專業團隊,針對醫院大廳空間如何因應「院內火災緊急疏散」與「院外大量傷患湧入」兩個主要劇本,進行緊急災難演習。
藉由在全尺寸的環境中進行模擬,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發揮專業與 MIT 研究室團隊實際演出、現場調整方案、共同討論再模擬,合作設計出專業、符合緊急災難應變需求的醫院大廳設計方案。
舞台佈置
緊急災難選擇希望光塔區為演習區域,石富元指揮官考量院內病床推送、傷患由入口進入、以及醫療後送、媒體處理等流程動線,分配輕重症區,並於現場標示區域協助模擬。
演員分配
由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與MIT團隊分配角色,包含指揮官、醫護、社工、病患,皆以標示牌貼於胸前背後,病患並依據其受傷型態,貼上傷處示意。
劇本與道具
此次醫院大廳緊急災難演習主要針對:「院內火災緊急疏散」與「院外大量傷患湧入」兩個事件劇本進行演習模擬。劇本簡述與演練流程如下:
緊急災難劇本Ⅰ–院內火災緊急疏散演習
一、演習劇情:
某秋天下雨的夜晚,病房因為電器使用的問題,發生火災,濃煙影響了該樓層病人的舒適與安全,故先疏散至一樓大廳,有些重病病人預先轉往其他的醫院繼續進行醫療。
二、流程動線:
病房火災,啟動淨空 → 大廳完成現場準備(電器抽水) → 病患抵達 → 檢傷分類 → 急救處置(輕症/重症) → 家屬接待/媒體作業 → 初步處置/安排轉院。
三、空間規劃:
(1)檢傷分類、(2)重症處理、(3)輕症處理、(4)指揮中心、(5)救護車動線、
(6)詢問台、(7)媒體作業區、(8)留觀區、(9)家屬休息區。
四、道具設備:急診床x3;車;急救器材;背心。
緊急災難劇本Ⅱ–院外大量傷患湧入演習
一、演習劇情:
某秋天夜晚,社區附近某公寓大樓發生火災,影響了數十戶的民眾,有些民眾受到濃煙嗆傷,有些民眾在逃生的過程中發生創傷。大約有15名病人被送至醫院。
二、流程動線:
接到119通知 → 醫護人員開始準備(電器抽水) → 病患抵達(3個重傷;3個輕傷) → 檢傷分類 → 急救處置(輕症/重症) → 家屬接待/媒體作業 →
初步處置/安排轉院。
三、空間規劃:同緊急災難劇本Ⅰ
四、道具設備:同緊急災難劇本Ⅰ
全尺寸原型模擬與傳統設計溝通工具的比較
經由「院內火災緊急疏散」與「院外大量傷患湧入」兩個劇本在全尺寸原型場域下的演習,臺大急診部醫療團隊與 MIT 研究室團隊從傳統 2D 圖面上的討論、迷你模型(1:50)中的演練,提升到全尺寸原型(1:1)下的模擬,從實際緊急災難運作流程與應變需求的角度,加入對於醫院大廳設計上因應緊急災難時各環節的討論與驗證。
藉以下表格分享及呈現我們在不同階段,經由不同溝通工具所展開的關鍵討論重點與關鍵決定:
以緊急災難應變時「臨時病床擺放的數量及方向」議題為例,在 2D 平面圖階段,有較多的討論的部分是床的擺放數量,著重於設計的空間是否足夠容納目前預估的病床數目。到了迷你模型及全尺寸原型空間時,因為加入了空間上各環節的討論及安排,以及實際緊急災難演習的模擬,自然而然帶出床的擺放方向及醫護人員的操作議題。進而衍伸出相關的管線及插頭預留的位置。床擺放的數量及方向則在全尺寸原型模擬中驗證而定案。
醫療專業與 MIT 團隊藉著置身於全尺寸原型模擬,縮小了彼此對未來設計規劃藍圖上的想像差異,在「院內火災緊急疏散」與「院外大量傷患湧入」兩個劇本架構下先演練後實證,針對應變緊急災難發生時關鍵的設計議題:災難發生時醫院內部溝通渠道、緊急災難時的傳達方式、醫院大廳樓梯擺設位置、緊急應變區位置、床擺放的數量及方向、電氣抽水配置位置、輕重症分區及救援動線規劃、對外的媒體區設置,達成設計共識,驗証定案。
台灣醫院建築設計的創舉
在設計規劃階段經由全尺寸原型模擬設計進行緊急災難演練,不僅提供醫院使用單位提前思考緊急災難應變計劃的機會,更同時經由演習當下由使用者提出潛在的問題與需求反應給設計團隊,在規劃階段即時以設計手法佐以配合解決,省去日後不符合使用需求時,花費在重新規畫與二次施工的時間金錢資源。MIT 研究室藉由全尺寸原型模擬設計一個創新的場域,導引來自各專業領域的參與者經由置身全尺寸原型模擬中即時討論、共同設計、實地體驗與測試,拉近彼此對未來設計規劃藍圖上想像的差異,有效率地達成共識、協助各種設計細節定案。
我們相信這樣共同實踐理想的模式將會是未來異業「合作設計」的趨勢。這是台灣醫院建築設計的第一次全尺寸原型模擬設計,很慶幸由我們替這新模式展開新的起點,這是創新的第一步,特別感謝共同參與的團隊和不吝指導的前輩們,往後 MIT 研究室會持續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療癒環境設計而努力,實踐使命的路邀請您一同 Make It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