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服科所課程:「服務創新」 Part II 觀察分析

依據同學於七大區域的觀察發表,發現了幾種不同的族群,像是對高鐵熟門熟路的走廚房族、候車時什麼也沒做的放空族、或是有錢有閒的雲遊族等,發表討論後,我們在課堂上做了「最重要」(最有價值探討)與「最新鮮」(有新空間探討)的票選。 

劇本實驗室進一步分析族群與活動,找出人們於高鐵活動的幾類不同模型(model),分別是:從容節奏、補充區、8 發、微時間、lifestyle 展示平台、Focus vs. Diverse,並串聯成一大系統,如下圖所示。依據這些不同的模型框架,可以進一步研究顧客行為與價值需求,提供創新服務發展的機會。

各模型說明如下: 

1.「從容節奏」模型:在高鐵活動的顧客基本上可以分為節奏掌握與節奏無法掌握二種,這個區隔來自於個人的能力以及對高鐵的熟悉度;另一向度可能來自外在環境使然,例如當天人潮、到達時間緊迫‧‧‧等狀況,造成顧客忙亂或從容。

2.「補充區」模型:在站內可以觀察到許多人利用一些空檔時間休憩、吃東西、看書、洗手間整理儀容、購物、觀看資訊、也可能放空什麼都不做,這些「補充」時刻 (補充能量、知識、精神‧‧‧),存在許多可能性。

3.「8 發」模型:高鐵讓乘客節省了一半以上的交通時間,省下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可以更晚出發‧‧‧,觀察發現忙族 (工作) 好像更忙,而玩族 (休閒) 則是更悠閒了;這些出高鐵站以後的活動行為,也關係了高鐵顧客持續使用高鐵與高鐵服務的延續性。

4.「微時間」模型:顧客(來搭高鐵者為主)在高鐵站內的時間都很短暫,時間感覺也都被切割為以分鐘計算,例如某組觀察到自動售票機前,平均二至三分鐘都能完成買票動作,有非常熟練的顧客甚至可以一分鐘買到票;而超過五分鐘的,往往都是機器故障了,需要客服人員進一步協助。不同區域也觀察到有微時間的形式,例如短時間購物。

5.「Lifestyle 展示平台」模型:在高鐵站不論是商務人士或是出遊旅客,好像跟在機場類似,多數是有型有款,或許是整體環境營造的氛圍,亦或是高鐵帶來的可規劃、從容生活,使人更優雅,進一步可探討,是否有高鐵新生活型態、新族群的出現?

6.「Focus vs. Diverse」模型:在七大區域 (接駁車、轉乘區、大廳、售票機、櫃檯、候車區、餐飲區) 的票選中發現,除了轉乘區和大廳的觀察出現「最新鮮」的票數高過「最重要」的票數,其他區域都是重要高過新鮮,討論發現轉乘區和大廳都屬於開放與多目的的空間,顧客不像在接駁車上有固定目的地、售票機前就是要買到票、櫃檯前與人互動、候車等待上車、坐下來用餐飲這些情境,較有固定的節奏與聚焦目的,進一步可探討為何開放失焦區存在著「有趣新鮮」的空間。

下階段同學分組選擇想深入研究的模型主題,並規劃研究方法,與執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