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

上海人中所說的「本地人」和「移民」,大約以上海開埠為時間區分點。本地人是在開埠前就已經定居上海地區的原住居民。上海開埠後的移民則來自於中國各地,大部分為江蘇浙江等吳文化圈地區的移民,此外廣東的移民也數以萬計。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居於此的本地人,客觀上造就了一個新的上海。大規模的移民最初源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大批難民躲入有外國勢力保護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榮,併為日後源源不斷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口流動逐漸減少,現代上海人的群體逐漸穩定。今日上海市中心城區居住的大都是這些移民。移民上海人大致構成是原籍江蘇30%左右,原籍浙江65%左右,其中以寧波籍為最多。

不過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改革開放,特別是1990年代上海開發浦東以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紛紛來到上海工作、生活,為上海帶來了新的人氣與活力。他(她)們中定居下來的被稱為「新上海人」。對新上海人而言,老移民無疑可以歸入本地人的行列了。上海人總體素質較高,整體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要高於中國其他地區,在全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上海人,由於歷史原因,上海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也 曾遷移到內陸欠發達地區,為那裡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總的來說,上海人辦事講求效率,務實,上海人這類特點的形成與上海較高的城市化水準是分不開的。由 於上海長期以來是一個外向型的城市,上海人對外來文化接受能力比較強,這一點顯著有別於其他中國城市。上海人也注重生活品質,關注於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對 政治比較冷漠,因此也常常被人形容為「小資」。在中國其他地區,有醜化上海人形象的現象。上海人的務實,通常被形容為「精明」,「小氣」。而上海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又被貼以「崇洋媚外」的標籤。這種對上海人錯誤印象其實有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原因。

從文化上來說,上海向來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因此城市化水準很高,導致與中國文化的格格不如。比如,中國傳統的人際關係依賴於家族和親源,而這種文 化與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成熟的商業文化是不能相容的,商業社會的人際關係更多地建築在規則和利益之上,因此很多上海人的外地親戚會感到受到冷遇,把上海 人形容為「勢利」,「冷漠」。

政治上而言,上海的發展的確是有賴於中央政府政策的傾斜。戶口制度也令上海人獲得更多在教育,工作,社會保障方面的特權,因此上海也遭到其他地區人的敵視。但是這種敵視對其他大城市如北京廣州同樣存在,北京人,廣州人,乃至所有大城市的人都經常被形容為「歧視外地人」,過度的「地方保護主義」。

現在本地人對於越來越多的衝破地方保護主義進入上海而對上海人進行有力競爭的外地人,敵對情緒大大降低﹐並稱其為「新上海人」﹐接納他們的加入。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上海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自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文明。有些人將這一系列的價值觀統稱為「海派」,作為上海文化的代稱。文學有海派文學之說。隨著交流的廣泛,誤解將會逐漸消除。

資料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