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意來面對大自然的反撲:災難建築

2009年十月份,應用劇本實驗室接受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委託,進行了多場創意發想的工作坊,會中邀請了設計師、建築師、策展人、導覽員、與學界人士進行了多次的腦力激盪。試圖以2020年的近未來場景,推測台灣中、大型展演活動的主題,並賦予無邊界的最初想像。

在工作坊中產生了相當多前瞻性的概念。在建築相關領域,有人提到災難建築(Disaster Architecture)的觀念。除了著眼於溫室現象,全球暖化的全球議題外,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一直以來,台灣有著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天然災害。環太平洋地震帶帶來的強震,和每年夏秋兩季,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為台灣帶來了災害,也讓我們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災難防制,以及急難救助的經驗。有不少人認為台灣在災難防制上的經驗,是可以成為一種特有的台灣文化輸出,像是地震逃生包、災難體驗教育、會動的建築、全民氣象館等…在天馬行空的奇想狂想下,描繪出一種災難建築、災難教育、甚至是一種災難產業的科幻場域。

在年初好萊塢特效大片「2012」後,近期的「 ±2°c」是台灣電影對於環境與氣候變遷的省思。災難場景不會是台灣之光,但是,社會對於災難,與弱勢族群的思考與反省,卻會是充分台灣人文精神的展現。在工作坊中,這個重點得到大家的贊同。

註: 應用劇本實驗室的實習夥伴張元昱(Henry Chang),目前就讀美國南加大建築系,於2010年初設計了一款茅房登陸艇(Latrine Lander),在以菲律賓馬尼拉的災難場景中,提出了另一種解答。Latrine Lander易於搬運、組裝,可複合使用的活動式茅房單元,並可以依照地區生活需要,替換的模組。這個來自台灣的災難設計,在英國的Wherever the Need人道組織美部學生作品競賽獲得了佳作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