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消費 台灣要走自己的路
經濟日報╱陳珮馨 2007.11.28
大聲喊出「M型社會」的大前研一,從經濟角度剖析,人們的所得趨向兩極化;日前訪台的日本資深生活形態專家大和田稔,則從「消費」角度,提出不一樣的M觀點。
75歲的大和田稔退休前,長年擔任松下(Panasonic)資訊科技產品設計部長,親手設計過收音機、音響、洗衣機、吸塵器等市場主導產品。他曾經在松下與大前研一共事,兩人站在不同專業,卻同時感受社會變遷,尤其是二次戰後日本團塊世代嶄露頭角,引爆的新世代革命。
大和田稔接受工研院創意中心邀請,出席2007年創新生活形態研討會時表示,日本並存兩個中產階級社會,彼此價值觀對立。第一代是戰爭倖存的「團塊世代」,這群人在經濟復甦期完成教育,進入工廠生產線就業,辛勤工作、努力儲蓄,期待充實的物質生活,他形容為「飢餓世代」。
第二世代也就是團塊世代的下一代,成長過程見證經濟成長、泡沫經濟崩潰,以及社會邁向少子高齡化時代。他形容這群人是「飽食世代」,小家庭為主,自我意識高張、婦女離開家庭步入職場,追求個性化、差別化和原創性。
飽食世代 表現自我意識
第一世代大家庭同住,家庭收入靠男主人打拚,企業終身雇用制度,為生活帶來保障,單一的價值觀造成單一的消費心態,如今邁入銀髮年紀,主要支出花在旅遊、美食和保險;第二世代從小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期待透過消費,展現個人風格、發揮自我特色,在泡沫經濟破滅、終身雇用制終結後,被迫反思生活形態。
追求差異化的日本新中產階級,擁抱多元的消費價值,也引爆多樣化的商品市場。從銷售量和價格的角度,大和田稔發現,日本傳統的消費形態,市場區隔明顯,消耗品、一般商品和耐久消費財銷售量大,價格也便宜,但是愈是趨於高概念(有設計感、概念性)商品和藝術品,銷售量就變少了,價格也攀升,整體市場分布,就像一座A字型的金字塔。
不過,當消費市場趨於多樣化,打破了傳統的市場區隔,人們的消費行為兩極化,也就是大和田稔強調的M型消費,人們仍舊用便宜的價格,大量購買消耗品、一般商品和耐久消費財,但另一方面,願意付昂貴的價錢,購買藝術品和有設計感的一般生活用品。
消費形態M型化,代表人們在基本生活需求外,開始追求意識形態的商品,企業嗅到這一股趨勢,也著手推出概念性的商品,可能是一支湯匙、一組刀叉或是休閒服裝,但是經過設計師巧手,呈現高度的美感意涵,價格也提高了,再也不是過去量大的低價商品。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結束了,觀察日本的生活流行雜誌,最能嗅到這一股趨勢。大和田稔舉例,啤酒雜誌針對分眾消費群,提供千百種啤酒選擇;愛車人雜誌過去強調的是昂貴車款的功能,現在吹捧的是車子的天窗設計,還有一半頁數用於介紹生活用品。
大和田稔認為,新中產階級沒有消失,他們只是改變消費形態,一手購買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手願意投擲千金,購買符合自我風格的精緻商品。
小幅創新 從周邊設計著手
面對這一群行為殊異的消費者,日本企業自有一套因應對策。過去,企業透過大量製造,迅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走入M型社會以後,消費者需求是流動的,企業也必須從單一化的生產,轉向彈性化的生產模式。
日本大企業的因應之道,就是在大量生產的基礎上,嘗試從周邊設計著手,推出一些小幅度的創新。例如,電腦製造廠商推出一系列的基本款式,但是提供多元的鍵盤、顏色選擇,滿足分眾需求。
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相同的基本型產品,透過不同的外觀設計,可以展現截然不同的風格。大和田稔建議,大企業尋找設計代工廠商時,可以請不同的公司,提供不一樣的設計提案,增加產品的多元外貌。
早在1970年代,日本就邁入富裕社會,唯有抓穩分眾市場的企業,才能持續在市場立足。反觀台灣直到1980年代,才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消費市場的分眾發展,整整晚了日本十年。
不過,觀察台灣人的消費生活,已經能窺見M型消費的影子。康迅數位整合公司總經理林坤正透露,有位PayEasy會員表示,她每天都用價格便宜、效果又好的牛爾面膜,但是每逢出差,一定會帶SK-II面膜,好炫耀自己使用的是高價品。
工研院創意中心價值探索員葉惠娟也認為,台灣的M型消費現象日益普遍,她以自己為例,平常雖然不買名牌商品,卻因為喜歡賞鳥,願意花大錢買一架高倍數的望遠鏡。
儘管如此,相較於日本,台灣的發展差了一大截。應用劇本科技公司創辦人余德彰表示,日本擁有較大的市場、國民收入高,產品需求的差異化也大,企業才能針對生活形態,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選擇。
台灣的年輕人市場,逐漸邁向差異化,但是社會整體仍在萌芽階段,市場供需兩端的力道都不夠。余德彰觀察,台灣中產階級早就出現,慢慢走出自己的路,已經有潛力展開分眾化消費。
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從事代工生產或代工設計,總是跟隨國外規格走,缺乏完整的產品開發經驗,沒有能力獨立企劃新的規格;面對新的消費需求,只好從國外引入,尤其是從日本移植一些看似吻合的生活形態。
余德彰強調,「日本能自行開發,提出完整解決方案」,反觀台灣企業,往往透過進口滿足市場的分眾需求,就算決定發展品牌,多半是強化附加價值,卻不是從生活形態中,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
尋找優勢 切入機會點
近幾年經濟前景不佳,動搖台灣人的自信,急著想從國外大師身上,尋找答案,大和田稔曾經參與台灣政府計畫,對於台灣有一份特殊情感,他提醒台灣別一味緊跟日本腳步,應該仔細思考,找出自己的路。
「多花時間觀察,台灣還是有很好的東西」,葉惠娟期待台灣能深入尋找自己的優勢。看在余德彰眼中,台灣是全球筆記型電腦產業關鍵一環,也是台灣企業突破的機會點。
他表示,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PC實力,絕對有足夠的能力,協助全球的PC族群,找到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他認為華碩新推出的EeePC就是成功的一步,國外也推出小體積筆電 ,華碩卻從低價角度,打造差異化產品,也重新定義電腦族的使用行為。
PC產業正是「台灣可以創新,但是日本做不到」,值得台灣企業抓緊機會的領域,余德彰期待台灣廠商,持續深入不同使用行為,針對商務、年輕人、小孩、老年人、婦女等分眾族群,打造不同的電腦概念,才稱得上真正的電腦王國。
2007/11/28 經濟日報 @ http://udn.com/
以上報導 轉貼自 聯合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