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未來的10種人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by Tom Kelley @ IDEO

此書提出在創新的過程中,十種重要的角色,並可被歸類成三大類:

學習類角色
人類學家(The Anthropologist)
實驗家(The Experimenter)
異花授粉者(The Cross-Pollinator)

組織類角色
跨欄運動員(The Hurdler)
共同合作人(The Collaborator)
導演(The Director)

建造類角色
體驗建築師(The Experience Architect)
舞台設計師(The Set Designer)
看護人(The Caregiver)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書中提到這是屬於一種行為的特質,因此組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同於擁有一種以上的身分
在創新的過程中,只要每個角色都需要適時的發揮各自的能力,就有機會獲得較佳的成果。

以過往的成功案例來看,都可明顯的感受到作者所提各種思考方式與執行方法的成效;然而若在執行專案的當下,這一切卻不一定那麼理所當然。

尤其對目前的台灣企業而言,持續創新所需付出的代價,目前為止還是過於沉重。重點在於,創新的過程是一種投資與反覆的試誤,投資所得的報酬,卻不一定會有相對的成長。

以學習類角色中的「人類學家」為例,這類專長並還不普遍於台灣企業中。雖然在創新的前期工作中,實地觀察與研究,佔有相當的重要性,但是其成果轉換至實際的創新物(或流程,或服務),仍有相當的距離與變數。因此,對於大部分的企業而言,這份投資並不容易取得立即且明確的報酬。

部分資訊產品品牌的廠商,或許已經具有這類型的組織與人才。他們卻會面臨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時間。

實地進行使用者觀察與研究,所需要的就是合適的「觀察對象」與「適當的解析」,這些工作都需要時間,而且不容易平行化處理,需要按部就班的執行。研究成果的溝通與如何有效的傳遞於各部門之間,更是另一大學問。

以 IDEO 的成功經驗為學習的對象,能夠加速台灣企業在創新方面的腳步。如何的發展出適用於台灣企業的創新方法,則是我們下一步所應思考的問題。

詳細內容請參考: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博客來)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Amazon)
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 (Offical Web Site)
美感經濟與風格社會的對話:從設計到管理的觀察_讀 IDEO 的「決定未來的10種人」